短视频沙雕广告越来越“耍猴”,广告业正丧失最后的体面
来源:歪道道 作者:歪道道 时间:2020-8-17 阅读:
这还不算尴尬的,在一则短视频广告中,3 个不同学历背景(清华毕业、留学生、普通本科)的面试者求职,最终面试通过的是普通本科生,通过原因只是因为他懂编程。
互联网广告其实最开始不是这样的,2010年以前,真正能通过互联网广告赚钱的公司只有谷歌。在谷歌的搜索栏上,与搜索关键词相匹配时,才会显示广告,并且只有读者主动点击广告,谷歌才会向商家收钱。然而搜索广告在国内被竞价排名搞臭了,互联网广告就一直朝着粗暴、庸俗的方向发展。
如今短视频土味广告更是利用人性弱点,明里暗里地开始割韭菜。
02
广告“悖论”
艺术终究败于科学?
在广告发展史上,克劳德·霍普金斯开创了科学广告派,史丹利·雷梭则是科学广告派的忠实实践者。1916年,雷梭从汤普逊手中接管JWT,他雇佣了大批作家、经济学家、心理学家来研究人性和市场,并对各种消费习惯、购买习惯进行大规模调研,以使广告工作更有成效。
如果不是后来的创意革命,传统广告大概也要走上平庸无趣的道路。
但是现在,互联网广告恰恰是在重走科学广告派的老路,不同的是,传统广告的科学调研目的是洞察消费者的习惯和心理,利用广告引领消费者,互联网广告则越来越喜欢利用人性弱点,广撒网多捞鱼,以收割智商税。这取决于科学工具的进步,精准算法和庞大数据,是以往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具备的。
纵观短视频上的沙雕广告,根据不同广告的受众需求,这些小剧场总是擅长刺激他们的内心需求。
如土味小说广告,核心点就是爽度,男主角总是喜欢扮猪吃老虎,前期备受嘲讽,后期立马反转,打脸一众“势利小人”;又或者女主角多是“身残志坚”,嫁入豪门后各种被虐,一直等到男主幡然悔悟才选择离去,数年后一身残疾被“治好”,逆袭归来。
这类小说惯用的套路老书虫是不屑于看的,它所针对的就是随着短视频下沉触及到的低线城市用户,他们更容易接受夹杂着广告的免费阅读平台。不过这类短视频爆火,说明辐射人群已经跃出小说的受众,而是几乎所有想要从现实生活中暂时逃离一会儿的网民。他们一面自嘲抖音又“耍猴”了,一面自己也看得自得其乐。
再比如卖课广告,这类广告的目标用户是家长,其内容往往针对被别人家孩子超越、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节奏等痛点,进一步制造和放大家长的焦虑,以此收割一波韭菜。
从整个广告发展史看,追求创意的广告是服务于品牌,为了帮助品牌形象塑造而存在的,再往后大量抛弃创意而偏向强行洗脑的广告,则是单纯地追求销量提升,而现在短视频广告的作用充其量只是获得流量。广告的价值正在一步步被削弱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