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公司要做的不是创意,而是内容
来源:广告买卖网 作者:广告买卖网 时间:2018-6-11 阅读:
创造性地解决客户的问题,这就是广告公司的价值所在。
我曾经在2013年公司年中总结会上谈到“我们既不需要品牌,也不需要创意”,引来一片哗然。
如今5年过去了,这里录一下旧文,对比今日看看广告业该何去何处。
先由一则故事开始。
之前苹果公司设计负责人Jonathan Ive参加英国一档儿童电视节目,他以午餐盒为例向孩子们谈起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如何设计好一款午餐盒呢?
Ive提出的概念是,不要让“盒”拘束了你对这个午餐装盛工具的想象。
“当你把午餐盒限定为盒子之后,你就难以逃出方方正正盒子的想象。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应十分注意避开这类词汇,这些词汇会限定你的思维,限制你的想象。”
那么我在想,广告业诞生100多年来,虽然不是很长的时间,却也创造了很多的理论、工具和词汇。
面对今天商业环境和传播环境的极大变迁,这些理论、工具、词汇是否依然适用?是否会限定我们的思维?是否会限定我们的工作方式?
这是要打问号的。
回顾20世纪美国的广告史,因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和企业需求,50s的USP、60s的BI、70s的定位、80s的IMC这些理论先后提出,用以指导广告工作。
环境在变,理论在变,不变的是什么?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。
传统广告公司可能会死,但广告业长存。因为企业总会面临问题,总会需要乙方帮他们解决问题。
创造性地解决客户的问题,这就是广告公司的价值所在。
问题千变万化,我们不能只有一项工具应对。更不能迷信工具。
我们作为广告人,注意力不应聚焦于工具上,而应始终聚焦在目的上,聚焦在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、实现销售上。
但我们在工作中,太过习惯于品牌思维,言必称品牌。遇上每一个客户都告诉他:你的品牌有问题。事实上,有很多客户特别是成长型客户和电商客户,他们的问题根本不在品牌上。或者说,他们根本不需要品牌(我听过很多客户这么说)。
那么,为什么我们仍习惯于开门就是平面+TVC+软文三板斧?就是因为背后这种品牌思维在作祟。
思维方式决定作业方式。
品牌是一种骗术,但我们常常客户没骗住,却把自己给骗了。
举一个例子,我们在服务的一个食品客户(2013年在服务)。
在雪糕冰淇淋这块,有这样一组数据,雀巢1/4销量来自新品,和路雪在中国有60多个品种,其中新品达50%。
远一些如必胜客,从2011年开始要求菜单每半年更换一次,每次保证有25%以上的新品率,结果是全年销售增长21%,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