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快速提高广告文案创意的方法:制造反差
来源:百家号 作者: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时间:2022-5-23 阅读:
再或者改变一下why这个要素:
一个中年男人,早晨在洗手间里用XXX牌剃须刀刮胡子,马上就由屌丝变高富帅。还可以同时改变who和why这个2要素:
一群原始人,早晨在洗手间里用XXX牌剃须刀互相刮胡子,以便吸引对面的女性原始人。
……
这样下来,大致的广告文案创意是不是感觉更有看头呢?
其核心就是在熟知的事物或描述里,添加新的东西进来,打破信息传递的一成不变或习以为常,形成反差感和冲突感,让人猛地眼前一亮。
下面再举几个例子。
如果你说,“一个年轻女人(who),跑去汉堡王(where)买汉堡吃(what),因为汉堡王更加美味、无与伦比(why)”。
这怎么看都没什么意思。
但如果这样说呢?“麦当劳叔叔(who),跑去汉堡王(where)买汉堡吃(what),因为汉堡王更加美味、无与伦比(why)”。
这就是之前汉堡王做的一个超级经典的广告——连麦当劳叔叔都无法拒绝美味,乔装打扮来买汉堡王。
冲突很明显,也构建了戏剧性的反差,马上就告诉了你谁更美味。
这是改变了who这个要素。
几十年前,广告教父奥格威也创作出了他的广告代表作:
在时速六十英里时,这辆新款劳斯莱斯汽车上的最大噪声来自它的电子钟。
这也许是他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汽车广告文案,直到现在都一直被津津乐道,奉为经典。
但如果按常规的说法,“在时速六十英里时的路上(where),这辆新款劳斯莱斯汽车(who)上没有一点噪音(what)。”
马上就没了眼前一亮的感觉。
而这里就是改变what这个要素。
再看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的《经济学人》杂志,他们也是深谙反差之道,做了一系列类似形式的文案。
如果你说,“一个中年人(who),一直不被升职被看重(what),因为他不努力、不上进、做事不靠谱、不喜欢读书等等(why)”。
这太常见了。
他们是怎么做的广告呢?他马上告诉你,不读《经济学人》一辈子做实习生吧。这可比平铺直述好多了。
这就是改变why这个要素。
“我从未读过《经济学人》”一名42岁的管培生说。
还有大众汽车的一个广告创意,他们想把自己的汽车和其他品牌的车去比较,突出大众车的性能好,耐力足。
如果创意是把这些车放在超长的公路上跑,最后只有大众汽车坚持跑完了,这样意思是达到了,但画面没有任何冲击性,最多加点炫酷的特效。
那怎么办?可以改变where这个要素。
大众最后做了个以 “地球上最艰苦的比赛” 为主题的广告,地点放在环境恶劣的沙漠中。
结果是其他品牌的车在如此环境下慢慢只剩残骸,整个画面也是一片萧条,而大众汽车依然是在沙漠中飞速奔驰,性能耐力十足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