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拼多多的一个猜想:无关GMV、聚焦“流量+广告”
来源:深响 作者:深响 时间:2019-3-18 阅读:
而第二种模式就是淘宝模式,作为商品交易的平台,其自身并不销售商品,而是为商户和消费者创造一个交易平台,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向商户收取服务佣金,取得收入。
然而,无论在以上哪种模式下,在发生海量交易的过程中,对于平台均会沉淀下了大量的用户以及用户流量。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这些流量主要集中在其各自移动端APP中。而伴随着流量的沉淀,电商平台在销售商品之外,也会对这些流量进行商业化变现,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将站内的广告位向品牌商进行销售,从而赚取广告收入。
起步于微信生态的拼多多,其自身包含的社交、裂变的基因,可以将流量的艺术更加完美的诠释。
早在18年4月,拼多多上市前,黄铮在接受《财经》专访时曾提到过:“拼多多并不是简单的流量*转化率=GMV的电商生意。拼多多的拼团不是一个简单的创造GMV的逻辑,拼多多是人的逻辑。我们通过拼团了解人,通过人推荐物,后期会过渡到机器推荐物。拼多多APP里几乎没有搜索,也不设购物车,你可以想像把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换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。”
反复阅读此段话,你会有一种理解:拼多多做的是“基于商品流的今日头条”,而其业务的核心也不是单纯的电商,而是基于电商形态的商品流分发平台。
相信黄铮早已深谙——如果简单的通过电商的盈利模式来去经营拼多多,受限于拼购的模式,即使在规模已经很大的情况下,也很难实现最终盈利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。
对自营电商,商品品类、规模、履约效率等因素是竞争的核心,销售高品质、高毛利商品同时提供快速的物流,是自营电商盈利的关键。但目前的拼多多,很难支撑自营模式。
而平台第三方模式,主要是靠SKU数量以及对商户的服务能力,去收取较高的扣点。对于拼多多拼购的商品,本身SKU数量与淘宝、京东相比要少,同时,由于拼购的商品普遍价格较低,商家利润率水平较低,如果过度提高扣点率,商家将很难承受,拼多多很可能会丢失商家。
随着拼多多规模不断扩大,其品牌商在不断优化的同时,势必会出现和京东、天猫等的重叠,未来也存在遭受天猫、京东打压的可能性,要求品牌商在平台间N选一的可能性也会存在。拼多多很难在品牌商竞争中占到优势。
所以,无论如何拼多多在做纯电商生意层面,是很难和淘宝、天猫、京东等相抗衡的。
跳出电商的逻辑,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基于商品流的分发平台,对拼多多来说无疑是最为可行的。
分发平台不同于电商的逻辑,是“流量+广告”的业务模。
对拼多多而言,无论是在社交、裂变、以及流量运营方面,都有其自身的优势。而分发平台这种模式,对于拼购这种业务形态,也是最容易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未来盈利的。
上篇:
下篇: